|
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我在指导培训班的学员学习乱针绣。我从事乱针绣快20年了。记得当年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绣花针时,自己琢磨出了更适合人物肖像的新绣法,用针作画,作品接连获“百花杯”等奖项。我的一幅作品《奥运会水上场馆图》,还被作为特殊礼物赠送给了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。
事业发展越来越好,我开始琢磨另一件事:能不能让村里的留守妇女一起发展刺绣?这样既能增加她们的收入,还能为乱针绣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。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,我毫不犹豫干了起来,面向我们宝应县妇女免费开展乱针绣技能培训。到现在,培训班一共开了20期,培训学员近2000人。目前,单是我们鲁垛镇就有刺绣企业及绣坊、绣庄30多家,从业者3000多人,年产值3亿元,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全镇300多贫困户也由此脱贫致富。
乡土人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、群众致富的领路人,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,发挥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的作用至关重要。在调研中,我了解到老一辈手艺人对传承人的问题普遍感到头痛。所以,这次带来了拓展完善非遗传承方式的建议,通过支持职校开设传统技艺技能课程等举措,规模化培养乡土后备人才。
乡土人才往往手艺精湛,但是缺乏大视野。传统技艺也要推陈出新,要打造名师工作室、大师传习所等专业培养平台,带动乡土人才定期参加各类艺术节、作品展,宣传推广技艺,拓展眼界见解。针对乡土人才“单干户”居多的问题,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相关行业协会,引导鼓励有能力的乡土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和专业合作社,帮助更多的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。
(本报记者 尹晓宇整理)